库克镜头专访(二): 摄影师高虎使用 PANCHRO/I CLASSIC拍摄《悲伤逆流成河》

《悲伤逆流成河》是一部根据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由落落执导的青春校园电影。该片讲述了上海弄堂里一起长大的年轻人在校园内外发生的一系列情愫纠葛,在一次次的流言蜚语中卷入了校园欺凌事件并最终以悲剧收尾的故事。该片已于2018年9月21日在内地上映,近日《悲伤逆流成河》的摄影指导高虎为我们回顾了使用Panchro/i Classic镜头拍摄这部电影的故事。

《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已经完成拍摄并且公映,整个制作过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高虎:这部电影已经拍完一年了,上映也有半年了。大多数的青春校园题材都是讲美好的、阳光灿烂型的故事,而《悲伤逆流成河》很特殊,它讲的是关于校园霸凌的故事,这个题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我来说它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从最初看剧本到筹备,再到大家一起聊创意以及如何用影像去展现这个话题,包括演员的表演状态、甚至天气都要去专门做研究。当时我们是在2月份的上海拍摄,这是上海最冷的季节,这段时间的天气也比较阴郁,而阴郁的天气其实是符合这个戏的气质的。

拍完整个电影后,我也慢慢对校园霸凌事件有了一些了解,这个问题应该是每一个家庭、校园、老师甚至政府都应该去关注的,它不是一个完全娱乐的电影,而是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空间。我相信将来每个人都会有孩子,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青春是美好的,而不是被校园霸凌这样的事情影响了性格和成长,我觉得非常有幸能够参与这样一部现实题材电影的制作。

摄影指导高虎

在拍摄《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前,导演在画面风格上有什么要求?

高虎:落落导演是作家出身,文本里的影像概念往往不像电影的影像那么完整,所以一开始我们有的更多是一些零星的想法。落落导演也是一名女性作家,所以在她的剧本里能看到一些很女性化而且细腻的描写,同时她又是上海人,对上海非常了解,所以一开始跟她聊了很多关于上海的问题,比如上海的街道、天气分别是什么样,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地就在上海。

我们的外景戏非常多,外景戏对摄影师的考验是最大的,因为外景戏对光线的可控性是最差的,而且我们又有周期以及资金的压力,也没条件去用很多大型的机械设备去挡光,所以我们基于这些情况定了一个调子。这个片子本身是一个纪实题材,画面大体上是比较写实的风格,但是电影里有很多关于心情、感受的描写,这一部分又没法写实,所以《悲伤逆流成河》的影像风格是在写实和写意之间的一种感觉。这部戏整体的画面感觉是相对比较阴郁的,在某一些地方会有很灿烂的阳光感,但这种感觉不是从头到尾一直有。所以当时跟导演、制片人以及监制郭敬明在一起聊创意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拍摄也是按照这个设定去执行。

开机前你做了哪些技术测试工作?你是如何选择摄影机和镜头的?

高虎: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告诉我,ARRI的数字摄影机是不二之选,我对它也比较放心。因为我们这个剧本比较特殊,它有大量表现心境的非写实镜头,而且演员也都比较青涩,我们又需要很多人像的特写镜头。所以开机前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挑选镜头,因为既想要一些阴郁的感觉,又不想让画面太生硬。当时基本上市面有的镜头种类都被我们测试过了,甚至也加了PRO MIST、BLACK PRO MIST、WHITE PRO MIST这些滤镜,但总还是感觉画面太刻意了。这些滤镜会对光线的质感和肤色带来一些改变,人脸的柔和度也会很好,但是高光和暗部的感觉又不是我想要的,所以那时也比较头疼,一直都在做这样的测试。

不过,当时刚好赶上KO参加完展会回来,他们说Cooke新出了一套Panchro/i Classic镜头,我一听Panchro就来了兴致,因为这个系列很久都没有更新,一直是属于停产的状态,我觉得可以试一下。之后就一直在等它到货,最终等来了四支镜头,测试完以后我非常开心,觉得不用再做别的测试了,对《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来说Panchro/i Classic是完美的选择。它的色彩、柔和度都非常美妙,更重要的是当你不加柔光片的时候,Panchro/i Classic的画面感觉都是非常舒服的,它对高光以及畸变的控制也秉承了Cooke一贯的风格,但Panchro/i Classic在那种风格之上又有一些很细腻的感觉。后来经过测试,我们也选定了Hollywood Blackmagic这款滤镜常用,但基本上都控制在很轻的1/8或者1/4档。

实际使用中,对Panchro/i Classic镜头有什么感受?

高虎:最后我们拿到的是18mm、25mm、32mm、40mm、50mm、75mm和100mm这些焦段,虽然65mm和135mm焦段还没有到货,但整体已经很好了。我们这部戏不适合用太多广角去拍,因为它不是一个展现大环境的题材,而是一种潜入式的纪实感,慢慢走进一个女孩的视角,去感受青春与一些残酷的心理变化,所以我们基本上是避免用广角镜头,中长焦用的多一些。拍人经常会用32mm或者50mm的焦段,虽然整体中长焦镜头更多,但我也不想完全把背景都虚化掉,毕竟环境给女主角带来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Panchro/i Classic的近焦超乎想象,它完成了很多我认为别的镜头根本不可能完成甚至是需要后期才能达到的效果,但Panchro/i Classic完全满足了我们的现场需求,能够捕捉到演员最细微的表演状态。

我觉得Panchro/i Classic是很特殊的镜头,它是纯手工制造,镜片组很少,所以通光率很均匀,重量也相对比较轻。和现代镜头明显不一样,Panchro/i Classic的画面感觉可能是你完全没有想象过的,而且非常耐看。它秉承着Cooke Look一贯的风格,比如焦外成像部分,过渡特别平滑,而且我觉得正因为是这种特点导致了它在色彩变化上的丰富。

有些焦段的Panchro/i Classic可能在边缘有一些轻微的模糊或者变形,但当镜头有炫光进来以后,那种特殊的层次感变化是滤镜和后期都做不到的,而且当你想要这种效果的时候,你马上就会想到只有Cooke Panchro/i Classic能做到。Panchro/i Classic的画面有一种油画感,过度非常顺滑,它自带一些很细腻的色彩反差,而且对于光线本身的明暗反差也会有些独特的改变,我觉得这种表现是很多人使用它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成片中能看到一些很漂亮的肤色还原,其中有一些是我们刻意做的色彩效果,另外一部分单纯从肤色还原的角度来说其实是Panchro/i Classic镜头自带的,这也是当时我做测试的时候就选中Panchro/i Classic的原因。很多时候在自然光下拍人,只需要补一点点光,放到大屏幕上去看就已经感觉不用再做后期调色了,镜头本身给你的感觉已经非常好了,再多一些调整反而会觉得色彩不真实,而我们这个电影的画面风格又不想要太多夸张的修饰感。所以我在后期调光时在沟通方面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大家一看素材就非常默契地能明白画面的表达重点。

在拍摄《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过程中,有哪些场景让你印象深刻?

高虎:从一开始选景的时候我们就面临很多困惑,比如女主角的家,它在上海的一个老式弄堂里,而实际上现在中国大城市里的老建筑基本都被拆了,很难找到这样的地方。所以一开始我提了一个方案,开片第一个镜头一定要展现女主角所生活的环境,一边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边是老式的弄堂,给人落差非常大的感觉。

但是我们可以用的弄堂几乎都已经被拆或者是属于待拆状态,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片成规模的弄堂,但也没有人在里面住了,而且所有的窗户和门都被水泥封住了。

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大胆的长镜头,从天空开始到上海的全景、苏州河、高架桥、弄堂、女主角的家,一直到女主角躺在床上的眼睛特写,整个场景是一个镜头下来的,虽然中间在技术上做了一次剪切。因为有了这个设计,我们才可以实现搭景的方案,这种空间感更加让人信服,最后我们复制了女主角家所在的那个弄堂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景,实际的弄堂格局特别小,很难进行拍摄。

所以带有外部环境的室内戏往往是实拍,内景则都是棚拍,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要把一场戏分成两段拍。比如看不到环境的正打镜头在棚里拍,如果演员在门口有一两句台词的反打镜头就要转到实景去拍,所以难的地方在于光线的衔接以及演员状态的衔接,可能电影里前后两个开门关门的动作,实际拍摄时间可能间隔了半个月,这要求演员的情绪要非常到位。

有一个有很多彩球的那场戏,有一个镜头我们只在现场做了一点加工,后期没任何调动。拍这个镜头的时候我们想表达一个人躺在母体里那种温暖的感觉,是一个非现实的表达,最后我们用灯加色纸打出了阳光的感觉,画面的边缘有一些模糊的感觉,其实只是我跟化妆师要了一点凡士林,很轻微地涂在了镜头的四边,当光线进入镜头以后,产生了一层层漂亮的光晕,刚好符合我们当时想要的那种感觉。当时的拍摄很顺利,演员的状态也特别好,一下子就进入到那个情绪里面了,那场戏差不多只用二十分钟就拍完了。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镜头,是女主角在公安局的那场戏,我最早在剧本阶段的时候就在想怎么拍这场戏了。当时的剧情是顾森湘死了以后,所有的人都不理女主角,她觉得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她对整个世界都失望了,那场戏的情绪特别重要,因为女主角最后闭上眼睛的那一刻,她就已经做了去自杀的决定。我们设计了一个镜头是从中全景一直推到女主角眼睛的特写,我觉得那场戏只有Cooke Panchro/i Classic镜头能完成,当时我们用的是Panchro/i Classic 50mm。无论是2倍增倍距或者是变焦镜头都无法拍出我们想要的感觉,但我们把Panchro 50mm镜头的焦点推到最近,这种情绪爆发的感觉就出来了。 虽然大都没有标注微距功能,但Panchro/i Classic这套镜头从广角端到长焦端的镜头基本都自带微距效果,32mm焦段的最近对焦距离只有六寸左右,这是很多镜头都达不到的。

在你的经验中,你是如何定义COOKE LOOK的? 经过这次拍摄你有什么想要跟同行分享的心得?

高虎:不敢说定义,但我觉得Cooke Look是摄影师都非常喜爱的一个东西,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新出的Panchro/i Classic也回归到了这个表现,我觉得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使用它。

从技术角度其实很难去描述它,我觉得Cooke镜头是有人文气息的镜头,它不是纯工业的,也不是说仅仅在技术角度达到了什么标准,很更多是一些个人审美方面的喜好。它就是会让你欲罢不能,你明明知道它在技术上会有一些缺点或者瑕疵,但当这些缺点和它本身优点的那部分相结合反而成就了它。

就像有时候我们看一幅画,你明知道它是有瑕疵的,但正是因为这些瑕疵带来了整体的美感,在艺术上它是成立的。你越了解它就会越喜爱它,越喜欢它就越想去揣摩它,并不断地去尝试,我觉得这是Cooke Look最让人向往的地方,它和那种工业化的标准镜头的使用感受是不一样的。我后面的这部戏也用了Cooke的 Panchroi Classic、S5/i系列,很多时候一些戏没有办法用Cooke的镜头的时候,我甚至会觉得有一些遗憾,唯独在Cooke镜头上我会有这种情结,它总会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创作力。

你有用到变焦镜头么?你是如何搭配定焦和变焦的?

高虎:定焦镜头都是Cooke Panchro/i Classic,除此外我还有两只变焦镜头,《悲伤逆流成河》里用的变焦一支是Cooke 15-40/T2,一支是Cooke 25-250,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我想尽可能保留统一的画面风格。不管是定焦还是变焦,Cooke镜头的风格化其实非常明显,而且是别的镜头给予不了的。变焦主要是在日景和一些大场面场景,尤其是在伸缩炮上的时候,变焦镜头调整焦距会很方便。Cooke的变焦镜头整体风格还是在Cooke Look的体系里面,它可能还会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畸变,会产生不一样透视感,或许正是这种不确定性, Cooke镜头总是会带来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你是如何看待技术的进步的,比如全画幅?

高虎:当然是好事,大画幅、65mm一直都是摄影师在技术层面的追求,它在某些情况下能让画面变得更有力量感。但这也不意味着大画幅就适用于所有的题材,毕竟影像只是一种呈现的方式,故事还是最重要的。也并不是说哪种形式就必须用哪一种设备才能完成,其实有一些效果用很老的方法就可以完成,工业化只是在设备上提供了便利,电影的魅力还是在于你创作的东西。技术不断进步,选择对的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这跟预算多少无关,但只有当你心里特别清楚你想要的画面,你才能去做正确的选择。

接下来你会有哪些新的拍摄计划么?

高虎:正在拍摄一个军旅运动励志题材的电影,在国内算是一个比较新的类型。它是一个运动题材,所以我还用了65mm去拍,我可以很近地靠近演员去表达那种张力,我们不想把它拍成纪录片或者体育赛事转播的感觉。虽然也要面对一些资金的压力,没法全程使用65mm,但我们可以在后半程使用。在前半部分,我还是用了S35系统,镜头也是我非常喜欢的Cooke系列,包括Panchro/i Classic、S5/i,军营里应该就是那种原始的、粗犷的、真正的男人的美,是不加修饰的、硬朗的,这样的形象在国内已经有所缺失了,我们想塑造一些不一样的男孩气质形象。

特别鸣谢克诺影视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安排上述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