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琴专访 | 摄影指导朱永康 – 安琴镜头在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摄影指导朱永康,曾参与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如电影《狙击手》和《悬崖之上》,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以及纪录片《寻找心中的星光》。在短片《复仇》中担任摄影指导,该片获得了多个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项。朱永康擅长运用摄影技术和镜头语言,通过视点的选择来表现演员、环境、摄影机三者的交互关系。在本次专访中,他分享了对安琴OP定焦和EZ变焦镜头的深刻体会,以及在拍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

您对安琴OP定焦镜头的印象及评价如何? 在技术上或艺术上有什么独特之处?实际拍摄的感受又如何?

我是第一次使用安琴OP这款高端定焦镜头,我对这款镜头在技术和艺术层面上的表现非常满意。用系教师袁佳平老师在课的话来讲:OP镜头组在:像、清、亮、匀、准、适、小、耐,八个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准。

首先在技术指标方面,安琴镜头无论开到多大的光圈,几何线条的还原上几乎不存在畸变,色彩还原也非常准确。尤其在开大光孔时,画面的边缘不会产生色彩失真。此外,OP的通光能力很强,镜头的分辨率和明锐度都非常高,影像层次丰富。最令我惊叹的是安琴OP镜头的通光能力,这使得在低照度条件下也能很好地捕捉到细节,像场保持亮度一致的情况下还能保证边缘无明显的质量下降。 在镜头的操控性方面,镜头的刻度准确且统一、阻尼力大小适中统一,这为在大光孔工作条件下的焦点员保持恒定的手感是极为重要的。

您如何定义安琴定焦镜头的特质?镜头如何帮助您创作和拍摄?

安琴OP定焦镜头在真实还原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无论是细节的捕捉还是光线的还原,镜头都展现了极高的稳定性。拍摄《你的目光》这个项目时,在现场拍摄中镜头的景深过渡呈现出了非常好的层次感,特别是在强调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时,营造出一种温暖、柔和的光线感,完美符合影片的情感表达。

在拍摄项目《你的目光》的题材时, 对于焦段的选择, 在不同的情节中有哪些主要的考虑?

为了强调“地理决定论”这一概念,我们主要选用24、35、50mm的镜头来人与环境的勾连。这些焦段能够很好地呈现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配合大光圈又可以做到不失表现主体,同时保持画面的通透感。

当拍摄到角色陷入自我思考的画面时,我们使用了较长焦距的镜头(如100mm以上),以加强人物的孤独感和与周围环境的疏离。当人物处于孤独状态时,长焦镜头能更好地压缩空间,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张力,但令我们惊喜的是无论是OP或是EZ镜头组,在焦外的成像都不会糊成一片,有着良好的过度,间接强化了单一镜头的空间感。

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有否用上其他滤色片?

这个项目的拍摄,我们并没有使用过多的滤色片。我们只使用了黑魔法滤镜。对于被摄物的准确还原也是镜头艺术表现力的一种。因此,基于安琴镜头强大的还原能力,我希望尽量保留被摄空间内景物本身的细节呈现。此外,安琴镜头的表现非常稳定,即使在光线明暗反差很大的场景中,镜头仍能精准地还原细节,没有任何明显的光线失真。

你是如何搭配定焦和变焦镜头?

我们本次使用的定焦镜头型号有:OP 18/21/24/28/32/50/75/135。变焦镜头型号有:EZ2 22-60mm,EZ1 45-135mm, 新款EZ3 68-250mm。变焦镜头通常用于拍摄一些快速切换场景或者需要空间压缩的镜头,而定焦镜头用于人物和场景之间拍摄。同时,安琴的定焦镜头与变焦镜头在影像质量上的适配性非常好,能够无缝切换,保证了画面的一致性。

对于新款EZ3 68-250,我认为首先是它的模块化设计,可以匹配多种摄影机,适应不同的成像元器件。

其次,在我们实际拍摄中每天的温差较大,但EZ强大的具备温度补偿功能,让我们可以避免因温差而重新校准,在现场工作中节省了大量时间。

第三,新款EZ在重量和大小的优化十分的可圈可点,在镜头更换上十分便捷,变焦环的手感也切到好处。同时我想背着袁老师说一句倒反天罡的话:我认为这颗头在135mm焦段之上,在基于剧本的基础上,摄影师可以尝试一下生理极限–手持。(基于镜头的小大、重量、光学防抖)

你感觉安琴OP镜头最适合诠释哪些题材的项目?

它可以驾驭各种题材的拍摄,尤其是在光线表现上,能够非常真实地还原生活的细节和情感。就如之前所说:对于被摄物的准确还原也是镜头艺术表现力的重要一环。安琴镜头对高对比度、低照度环境的还原能力特别强,能够呈现出非常丰富的画面层次感。

在采访中摄影指导朱永康还分享了他对镜头使用的一些深层次思考以及创作理念。他表示,摄影师的职责不仅是捕捉画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视点的选择来表现演员、环境、摄影机三者的交互关系。本次采访不仅展示了摄影师对镜头的专业理解(考虑镜头的8大因素即像、清、亮、均、准、试、小、耐),也体现了他在实际拍摄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