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琴专访 | 《白塔之光》摄影指导朴松日分享拍摄点滴
今年年初,张律导演的新作《白塔之光》入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引起行业关注;在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白塔之光》一举拿下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艺术贡献五项大奖,成为本届北影节最大赢家。
本片是摄影指导朴松日和张律导演的第一次合作,在镜头选择上,朴松日老师选择了安琴OP电影定焦镜头来呈现北京和故事里的人物。本文整理自捷成影视和朴松日老师的对谈,图片由朴老师提供。
请分享您是如何定位《白塔之光》的影像风格。
朴松日: 张律导演是一个很成熟的前辈,他在影像上有很多自己的习惯,在开拍《白塔之光》之前他就已经知道电影拍完呈现出来的会是什么样子。我觉得一个电影可以预设的就是影像,表演、人物情绪的变化这些可以有设想但未必有预设。
我工作的习惯是在选景现场用手机拍一些照片,用手机做一些简单的调色拿给导演,看看是不是他要的感觉。我也很少找参考,因为你的场景、人物、造型都不是参考哪些东西得来的。可能我们在选景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了影片大概氛围是什么样的,开拍后每个镜头去找贴近那个氛围的方式去拍,这样整个影片的氛围就慢慢形成了。
《白塔之光》讲的是一个发生在北京的故事,北京是一个大都市,但它不是像上海和深圳那么现代化,它有很浓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文色彩。它有很多现代建筑,也有白塔寺、胡同这种传统建筑,所以它有自己的风格。拍摄地点的选择很重要,它甚至决定了影片的氛围,除非你需要减轻甚至回避它。《风平浪静》当时是在泉州和石狮拍摄,当地的特色太突出了,我们就尽量的避免泉州元素,只是把它拍出来一个南边滨海城市的感觉。
你拍摄的地方以及文本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影片的风格。我不认为那个风格需要营造,而且这部影片的现实主义性不需要你太多地去雕琢,拍摄地的时代性以及韵味这些可能会比较重要。因为都是在白塔寺周边拍摄,我特别喜欢慢悠悠的、溜溜达达地感觉。电影里走路的戏特别多,都是慢慢地走或者骑个自行车,就这种感觉。我们20几天就拍完了,整个过程还挺受用的。
您是怎样设定《白塔之光》的拍摄方式?
张律导演比较擅长在场景里通过人物的调度来产生节奏和情绪的变化,我也挺喜欢这种画外画内调度产生的节奏。他对单个镜头以及表演时间节奏控制的很好,包括多长时间人可以入画,多长时间这场戏结束。拍摄的现场就很动人,以至于拍完整个电影你就知道电影是什么样。
灯光没有特别设计,该什么样就什么样。我们还是依照以前的习惯,尽量不让灯具来干扰演员表演。拍都市戏很少会遇到照明的问题,可以利用现实光源,只不过有时候要加强或者减弱一点,没有太多复杂的光线设计。可能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怎么拍到没有外卖小哥经过的平安大街,哪怕我们在深夜拍摄,依然有忙碌的外面小哥。
可能也是因为疫情吧,轻量化的拍摄现场让我找到了拍学生作业的感觉,它有更多的可能性。当时我们在一个小区的十几平房间里拍摄,被举报投诉后我们先是所有人撤离现场,房间里留了一台带遥控的如影和摄影机,最后就我,导演,两个主演田壮壮和辛柏青,录音,焦点我们一共6个人在这个房间里把所有戏都给拍完了。
电影虽然是一个由很多人完成的工业化的作品,但确实有一些电影和项目不需要那么多人在现场。现场人很少,反而大家工作起来更有效率,每个人都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选择拍摄设备时会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我其实对设备并不是特别在行,我只看效果的差别,我也不是特别愿意分析数据原理。我就是看感受,它如果效果不一样,就挺吸引我的。
我选择镜头、摄影机的一个原则就是新,新指的是设备保养的很好。手机这个媒介出现了之后,大家看到的视频以及生活周边给你的视觉元素,都已经不再像我们小时候或者是70后小时候他们看到的粗糙的影像,观影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和提升影响了我们当下对影像的概念。
我还是喜欢拍当下,或者去想那个故事用当下的方式会怎么做。岩井俊二就是发现青春就很像DV和手机短信碎片化的脆弱感,他就用那种质感和表现方式来拍。《过春天》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得到很多投资,就是用手机拍,手机也一样可以拍一部电影。我觉得时代变化最让人兴奋的就是门槛变低了,但是门槛降低的同时后边的空间也变大了,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去展现你的故事,营造你的世界。
也许不能用所谓的传统、古典,或者有框架概念性的词来定义电影。我前几天看了韩国的一个动作片,我都感觉它像是用GoPro拍的。只要你那个故事有特性,人物有特点,你可以用故事去营造出你认为的那个世界的话,它就是一个电影。不在于你用不用最新的数字摄影机或者传统的胶片,我觉得跟这个没关系。
我就觉得应该让你拍的片子跟大家平时看到的影像相近,比如你平时用手机给自己家人录像或者拍照片是没有什么划痕、毛边、炫光这些。我不会去追求这些或者粗糙的质感,设备只要保养好,而且有特点让我觉得它就是更好的选择,我就会去使用它。
是什么原因选择了安琴OP定焦镜头拍摄《白塔之光》?
一个镜头的特点或者是他与其他镜头的差别在哪里,我觉得如果不放在一起做比较的话不太可能分辨出来。
早前有一次我用胶片拍广告,当时我认为不同的镜头没什么太大的差别。我们先是在棚里拍,镜头用的是MP,拍外景用了UP。因为那时候MP租金很贵,我们觉得外景阳光也好,就没必要用MP。但是片子一剪出来,内景和外景的质感反差特别大,这还是同一个品牌的镜头。
安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红色以及它的轻巧,我觉得这些特点对我来说比较受用。《白塔之光》有一些场景特别能看出来是安琴镜头拍的,它拍出来的画面有一些淡淡的泛红。它能在冷调子的环境里面也有一些红的感受,很适合《白塔之光》。
我记得以前拍胶卷的时候,不同胶片确实有很大的差别。柯达是柯达的样子,富士是富士的样子。安琴就是爱克发的样子,爱克发的胶卷拍出来的照片就是有点粉粉的、红红的感觉。爱克发胶卷的包装也有红色的元素。我还挺喜欢OP拍出来的质感,它也让影片也有了主色调。